全媒体记者/陶宗瑶
摄影/黄羽婕
牙周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当牙齿不好,不能享受享受美食,你会发现生活变得那么无趣,幸福感就会大大降低。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栾庆先教授为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牙周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深入贵州遵义偏远山区,旨在收集牙周病自然进展的多模态数据,并利用多组学技术筛选与牙周炎快速进展相关的新型生物学标记物,进而系统构建牙周炎患病风险和进展的预测模型,为更好地防治牙周病,做出探索与努力。
栾庆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开展此研究,源于牙周疾病,作为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在我国防治现状十分严峻。从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到2015年第四次调查历经十年。尽管这十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口腔健康状况,特别是牙周疾病,改善并不明显。“这样的结果说明我们的预防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到位,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开展相关研究的动力。”他说道。
栾庆先教授接受采访
本次开展研究的河坝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是仡佬族和苗族聚集区,人员构成稳定性好,且口腔保健措施不到位。“选择这样一个地区开展研究,就是要直面最真实、最严峻的牙周健康问题。”栾庆先教授说,牙周疾病往往具有隐匿性,早期症状不明显。刷牙出血是最早期的症状,但公众往往将其与刷牙太狠、上火、缺乏维生素等联系起来,而没有意识到是牙周疾病的结果。因此,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升基层口腔健康管理意识是关键举措。
日常生活中,人们预防牙周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菌斑。牙菌斑沉积在牙齿表面,漱口无法清除,机械方法如刷牙、使用牙线和牙缝刷是最有效的手段。刷牙可清除牙齿表面大部分菌斑,但相邻牙面需借助牙线和牙缝刷。同时,要定期到医院接受口腔检查,因为未刷掉的菌斑会钙化形成牙石,只能由专业人员清除。洗牙是清除牙石的有效方法,但很多人对洗牙存在误区,认为有害。实际上,定期到正规医院洗牙,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对口腔健康极为有利。
“我国很多人看牙是被逼无奈,等到牙周疾病出现肿胀、松动等中晚期症状才到医院,此时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效果差。因此,尽早预防、开展规范化工作至关重要。”为此,栾庆先教授下一步工作目标明确。首先,要积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时总结、发表成果。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些成果,尝试建立一种有助于提升牙周病防治的有效模式并推广到基层。覆盖全社会、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管理是重要的抓手,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他满怀期待地说:“改变我国公众口腔健康现状的路还很漫长,但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从基层做起,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的牙齿,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