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16:41 编辑:刘灿灿 [发表证书]
字号: A+ A-

全媒体记者 陶宗瑶/文

摄影/王辛泰 黄羽婕

“牙齿健康,全身健康!”这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全体口腔科医生共同的追求与实践。9月22日,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栾庆先教授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牙周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步入纵向研究阶段。一支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及当地志愿者、媒体记者等40余人组成的团队,再次奔赴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浞水镇河坝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现场调查工作。

现场:六大项目助力构建多模态数据

“阿姨,拿着这个单子,先去大厅进行唾液提取。”河坝村卫生室隐匿于青山绿水之间,面对此次调查研究,村民们热情高涨。早上9点,现场调查研究工作刚启动,村民们便有序排起长队。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74岁的李奶奶将紫色一次性铺巾熟练地铺在腿上,口含唾液提取器。不到一个小时,李奶奶就陆续完成了全部检查项目。“医生们还是和去年一样细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口腔3D扫描检查项目,能看到自己的牙齿影像,技术太先进啦。”她开心地说道。


图片1.png

9月22日上午参与研究调查的村民在移动诊疗车前排队等待


图片2.png

9月22日上午参与研究调查的村民在移动诊疗车前排队等待


栾庆先教授介绍,建立人群的牙周炎风险预测模型是本项目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开展牙周炎自然史的纵向研究则是建立该预测模型的关键基础。考虑到河坝村深处山区,口腔保健措施不到位,但人员稳定性好等因素,项目组选择在此开展为期2年的纵向研究。

2024年10月已完成对521名村民的基线研究,本次纵向研究涵盖问卷调查、唾液采集、血液采集、牙周专科检查、口腔颌面部CBCT影像学检查及口腔3D扫描检查六大项目,建立包含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唾液、血液和龈下菌斑等生物样本的多模态信息牙周病纵向队列,利用多组学技术筛选与牙周炎快速进展相关的新型生物学标记物,进而系统构建牙周炎患病风险和预测模型。


图片3.png

黄振为村民进行口腔3D扫描检查


据悉,口腔3D扫描检查是本次现场调查新增项目,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黄振作为主要操作者之一,他解释道:“口腔3D扫描检查是通过光学扫描设备获取口腔三维数据的过程,之所以新增加这一检查项目,是因其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患者口腔内牙齿、牙龈等组织的三维形态数据,包括牙龈的红肿程度、菌斑等。这种数字化采集方式不仅使口腔信息呈现更全面直观,还能为研究人员提供多维度的量化分析依据,显著提升口腔健康评估的精准度。”

缘起:用防治需求催生研究新篇

牙周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不但导致局部牙齿的丧失,还危害全身健康,结合宿主反应和牙周组织再生的基础研究,开展大样本的临床队列研究,将为牙周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基于此,2023年,栾庆先教授团队与其他9家课题组联合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组建了一支流调团队,既有临床经验丰富的牙周科医生,也有博士生、研究生等“生力军”。


图片4.png

栾庆先教授查看唾液采集区情况


栾庆先教授坦言,有了好团队,还要有好的研究对象,而在多次考察中,河坝村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为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离不开来自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对于公益医疗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


图片5.png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葛颂院长在研究调查活动现场接受采访


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院长葛颂介绍,20余年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次来到偏远地区展开义诊工作,同时响应国家号召,派驻医生进入乡镇,既提供医学助力,又展开文化支持。因此,在“牙周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到来时,才有了“一拍即合”的机会。

据悉,本次现场调查活动,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派出13人的团队,包含6名临床医生与7名研究生,分配在信息采集、问卷调查、口腔检查等众多环节中。“期待大家能够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专家们一起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共同为牙周病的治疗预防贡献一份力量。”葛颂说道。

亮点:科技医疗融合打造移动诊疗新利器

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记者观察到,调查研究现场,尽显科技力量,走入位于卫生室一层的治疗室内,窗边的三台高速离心机正对一管管血液进行分离处理,二层的口腔扫描显像仪器不断显示着每一位居民的口腔状态。


图片6.png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博士研究生在离心机前处理样本


图片7.png

在移动诊疗车上,工作有序展开


此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卫生室外的移动诊疗车与移动CT车。从外观来看,移动诊疗车形似旅行大巴车,然而内部却是别有洞天。两张蓝色的全自动牙椅由前至后排列,操作便捷,设施完善,兼具人性化,“真像把医院搬到了家门口”村民覃女士感慨道,进行牙周检查后,医生的一句“不错,牙齿健康状况很好。”更是让覃女士倍感开心。


图片8.png

在移动CT检查车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医生杨兵兵查看检查状况


而在一旁的移动CT检查车,与普通房车大小外观类似,“美丽人生从齿开始”“做自己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等标语,让主动预防、科学诊疗的理念真正融入大众生活。CT检查车内空间共分为两部分,外部为医生工作区与铅衣穿戴区,内部则为口腔影像检查区,只见覃女士坐在机器前,将头部放置在规定位置,不到5分钟便完成了检查,其便捷与高效,引得参与村民连连赞叹。

未来:深入研究开启牙周守护新征程


图片9.png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现场工作人员合影


经过为期一周的现场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共检查327名村民,谈及此,栾庆先教授表示,牙齿健康事关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而牙周疾病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牙龈出血等轻微不适,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当人们逐渐意识到牙齿健康出现问题时,病情已到达晚期,即使进行治疗,也不会恢复如初。因此,他表示,接下来,研究团队在完成数据采集后,将通过该研究获取的资料建立牙周炎进展的风险预测模型,为口腔健康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提供抓手,面向基层,建立与推广口腔健康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级诊疗,并将改变我国口腔疾病高发的现状,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