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诊断体系中,病理诊断被誉为“金标准”,它为疾病的确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判断提供着至关重要的依据。而在病理诊断流程中,手术切除标本及活检标本的规范化固定,堪称基石性环节。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和《病理学高级教程》等专业权威书籍所述,组织固定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切片制作、染色效果以及免疫组化、分子病理检测的准确性。一旦固定环节出现疏漏,组织自溶、腐败、抗原丢失等问题将接踵而至,致使病理诊断陷入困境,甚至可能引发误诊、漏诊。因此,精准把握组织固定的原理、规范与注意事项,不仅是病理工作者的核心技能,更是保障医疗质量、守护患者健康的关键所在。
一、固定的定义。固定是指将离体新鲜组织浸泡于某些化学试剂(如甲醛和酒精等)中,使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形态结构保持与其生活状态相同的形态结构和位置的过程。
二、为何手术切除的标本需及时固定?一方面,手术切除的标本没有血液供应,如果不及时固定,细胞在自身溶解酶的作用下,会逐步溶解破坏,而且被切除的组织,会在常温下因病原微生物的迅速繁殖从而出现腐败迹象,导致组织变性坏死,结构破坏。另一方面,如果组织不及时固定,随着时间推移,标本将逐渐干涸,这会导致切片染色模糊不清,进而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三、组织固定的目的和意义。(1)通过固定防止组织自溶和腐败,防止细胞过度收缩或膨胀而失去其原有形态结构,以便保持它原有的结构与生理状态相仿。(2)组织经固定后,能沉淀和凝固细胞内的物质及病理代谢产物,使不同成分产生不同的折射率,对染料呈现出不同的亲和力,进而实现清晰着色,便于染色后鉴别和观察。(3)固定能保持组织或细胞的抗原性,防止抗原失活、弥散及特殊分子丢失。
四、固定剂的种类。组织制片技术上使用的固定剂种类繁多,包括单一固定剂(如甲醛和乙醇等)和混合固定剂(如orth液和Zenker液),需综合判断后作出选择。
五、组织固定的要求。(1)一般标本使用10%中性甲醛缓冲液(即4%甲醛磷酸盐缓冲液,pH 7.2~7.4)固定,固定液的量不少于组织体积的3~5倍,标本最好悬浮于固定液中,漂浮于固定液之上或沉于固定容器底部,都不利于固定液对标本的渗入。(2)标本从离体到固定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小标本的固定时间为4~6小时,大标本为18~24小时或更久,对于传染性标本,如结核等标本,则需要延长固定时间至一周。(3)空腔标本和大的实质性脏器标本必须及时切开(这一步骤由病理医师完成),固定过夜,第二天取材。并要确保过大标本或含气体标本(如肺)全置于固定液之中,以免组织被风干。对于较大的乳腺癌根治标本,应每隔5~10毫米采用书页状切开,并在组织间嵌入纱布或滤纸,以避免组织粘连。(4)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应充分展平,使用大头针固定于泡沫板上,黏膜面朝下放入固定液中,并在泡沫板上标记口侧和肛侧,以便病理诊断时与内镜表现相对照。(5)新鲜的淋巴结样本应尽快进行取材和固定,对于厚度为0.3厘米的淋巴结,固定液应采用10%中性缓冲甲醛液,固定的时间以12小时为佳。
六、组织固定注意事项。(1)术中冰冻切片检查的组织不宜固定,新鲜组织应放在标本袋或标本瓶中直接送到病理科处理。(2)组织固定要选取合适的标本袋或标本瓶,一般容器的容积是组织的10~15倍以上。送检不同部位的标本要分别盛装,并贴好标签(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标本名称、标本采集时间和标本固定时间等)。(3)特殊组织的固定要求,例如做糖原染色可用Gendre液或Carnoy固定液进行固定,肾穿刺电镜标本可用2.5%戊二醛固定液进行固定,Zenker液是马松三色染色的组织最佳固定剂。(4)甲醛具有很高的毒性,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还有一些固定液具有强酸性、腐蚀性和剧毒,在配制和使用时要注意做好自身防护。(5)标本长时间用甲醛固定后,核酸会被片段化且与蛋白质发生交联,会严重影响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检测的准确性,因此需特别注意。(6)影响组织固定质量的因素包括缓冲液及其PH、固定时间和标本的大小、温度和浓度等,当出现异常情况时,需综合判定再进行定夺。
标本规范化固定是标本前处理的关键环节,是制作优良病理切片的基础。若组织固定不佳,会造成组织腐烂、干涸、抗原丢失等,将影响切片质量、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结果准确性,甚至导致病理诊断困难或无法诊断。而组织固定不良是不可逆和无法补救的,因此按照病理学基本技术操作规范,送检标本、及时剖开以及用足量固定液固定等步骤至关重要。无论是病理技术人员、临床医师还是相关医疗从业者,都应将标本固定规范牢记于心、践之于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筑牢病理诊断的第一道防线,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切实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高密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李纪岗/文
评论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