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各种鹿产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潜力。鹿,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动物,不仅身姿优雅,还浑身是宝,诸多部位经过炮制加工后,可成为治病救人、养生保健的良药,尤其是鹿茸,堪称鹿产品中的 “明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锁神奇的 “鹿茸” 密码。
一、“鹿身百宝”有何不同
鹿的多种产品在养生保健和医疗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比如鹿茸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中医认为,鹿茸性温而不燥,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功效,对改善肾阳虚衰、精血不足等症状有显著效果。现代研究还发现,鹿茸中的活性成分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甚至在延缓衰老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鹿血在中医药中也备受重视。其味咸,性热,归肝、肾经,有养血益精、行血祛瘀、消肿疗伤的功效。在一些验方中,鹿血常被用于治疗贫血、虚损腰痛、心悸失眠等症状。将鹿血制成鹿血酒,适量饮用,有助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现代研究表明,鹿血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免疫球蛋白等,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此外,鹿肉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其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肉质鲜嫩,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追求健康饮食人群的优质选择。鹿筋、鹿鞭、鹿尾等也都是重要的中药材,在传统医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鹿茸是如何炮制的?
1.鹿茸片: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灌入热白酒,并不断添酒,至润透或灌酒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鹿茸不同部位的切片可细分为全蜡片、平蜡片、白粉片、红粉片、血片、骨片等,全蜡片、平蜡片,粉质少或无粉质,是鹿茸最顶端部分,其质地细腻、油润如蜡,色泽干净;白粉片、红粉片粉质多,含蜡圈,属于整支鹿茸中上段部分,质地清脆,中间部分为粉质,蜡圈包围;血片含鹿茸血,片面有血色;骨片为骨质化骨片,为整支鹿茸最底部。
2.鹿茸粉: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劈成碎块,研成细粉。
三、鹿茸应该怎么吃?
如果将鹿茸作为药膳调食,可炖汤、煮粥、泡茶、打粉服用,也可含于舌下,借助唾液的润湿将其泡透,吞咽津液,之后嚼碎吞下。日常保健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如每日0.3g,相当于1片鹿茸的量。
如果鹿茸入药,需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最佳剂量,古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如汤剂常用剂量为3~15g,用于丸剂剂量为0.3~3g。《中国药典》(2020版)记载其用量为1~2g,研末冲服。
四、五类人群慎进补
鹿茸等鹿产品虽有进补功效,但切勿将其视为“万能补品”盲目服用,尤其是以下五类人群,受体质、健康状况及疾病阶段的限制,需要提高警惕。
1.阴虚火旺者: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者,服用鹿茸会加剧燥热,引发失眠、衄血等问题。
2.血热体质者:面色潮红、月经量多、舌红脉细者,鹿茸可能加重出血倾向;
3.高血压患者:鹿茸的温补作用易导致血压波动,加重头晕、血管压力;
4.感冒发热者:外邪入侵时进补会阻碍病邪排出,延长病程;
5.特殊生理期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及青少年,可能因温补过度影响内分泌平衡或发育。
总之,各种鹿产品须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用,才能起到进补的效果。此外,在服用期间要忌食瓜果生冷;禁食奶酪、酸奶、动物肝脏、腊肉、巧克力、菠萝、啤酒、柑橘类果汁;忌食油腻辛辣食物;忌与茶、萝卜同服,以免减弱其功效。
本报融媒记者:王志翔/文 王辛泰/图
审核:姜峰
评论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