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圆融?顾名思义,圆为周遍无碍,融为融会贯通。圆融最早为佛教语,《楞严经》中记载,“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华严经》则记载,“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强调宇宙万物的相互融通和无碍和谐。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圆融已经上升成为一种哲学思想,深入到用药、从医乃至从业为人的方方面面。
一、圆融,医药之桥梁
中医,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等构建的医学体系。中药,则是中医使用的各种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中医和中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故有诗云:“药具医之理,医藉药之用”,强调了医与药的协调统一。从精准用药的角度来讲,必须要全面认识中药才能精准用药,正如《题西林壁》中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药是一个从药性理论到医生经验,再不断升华、整理、总结归纳的过程。
医药圆融便是医药一体,无二无别,以圆融构建医与药之间的独特桥梁。中医药专家周超凡主张“两一致,三圆融”的医药思想。“两一致”指传统药性理论与中医理法方药相一致,现代药理学与现代医学临床实践相一致,发挥所长,将其有机结合,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医与药的圆融,既可施顺势干预之法,又可达截断扭转之意。分清缓急,灵活化裁。把握好持整体观,平衡阴阳,既病防变,综合干预,防患未然的治则思想。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医和药都不能独立地解决临床医学问题,必须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当下我们常说“医药分开”,实际上指的是医生和药师职业的分开、医院和药企的利益的分开。若是诊断和用药真正两分家,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恐怕都会令人心生忧虑。
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方剂,能够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药物的配伍和剂量的调整,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便是基础层面的医药圆融。而想要进一步探究医药圆融之法,就要追根溯源,从药性理论层面去理解药性形成的多源、药性的表达的多样性,不断化繁为简,令医与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二、圆融,医生之方略
《诚书》中记载:“医之知药性,犹主将之识兵,必明顺逆险阻,而后战胜攻取”。可见临阵如临敌,用药如用兵。作战攻敌,需要排兵布阵、伺机而动,用药也是如此。或者说,用药比用兵更加复杂。从这一角度上讲,想要做到医药圆融是十分困难的。徐大椿认为:“一病必有一主症,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这表明在用药时,有主有次,必须要做出判断,并进行取舍。而在这之后,用药的频率、药量、顺序、时机等均要有所考量。除了患者本身的体质、用药史、耐药性之外,外在的生活环境甚至季节气候等都是有效因素。要做到整体、内外的协同与协调,方能圆融。
周超凡认为,中医治则学是“辨”与“治”圆融的关键。辨治的过程是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过程,也是协调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医诊法有思想、有原则、有方法,思想和原则是道的层面,望、问、闻、切是术的层面。中医诊法重在“辨”,治则治法重在“治”。“辨”“治”并不分离,“辨”是“治”的基础,“辨”以中医诊法为依据,“治”以中医治则治法为原则。中医诊法与治则治法互为补充,中医诊法为治则治法的确立提供依据,治则治法修正中医诊法辨证的误差。
辨症、辨病、辨证与辨药四者切入角度不同,思辨过程不同,应用时间不同,但是指导思想相同,追求目标相同。辨症是以症状为主要矛盾,解决或者部分解决当下的临床问题;辨病则是根据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制定的诊疗方案;辨证辨析某一病理阶段的症状表现,最能体现中医的临床思维;辨药则是在医药圆融思想指导下,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针对症、证、病应用的特效药。四个维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圆融,共同完成疾病的诊疗过程。圆融“辨”与“治”,最终要体现出整体观念、形神一体,以人为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治则思想。
三、圆融,从医之哲思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至若道听途说而言医者,岂不深自误哉。”这一番话,一方面道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强调了作为医生,需要经年累月刻苦学习,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笔者认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正在于医疗服务能力,是不可量化的,尤其是对于中医而言。诚然,无论是方剂还是技术,都是有限的,但是医疗水平的提升却是无限的。那什么样的境界才可堪称圆融呢?这里我想用武侠小说中的“无剑胜有剑”来作比喻。对应到医学领域,便是“信手拈来皆是药,随心所欲都成方”。
圆融,既要把握“医”与“药”的圆融,更要重视“辨”与“治”的圆融,还要着眼于整体与局部的圆融,“中”与“西”的圆融,古与今的圆融,防、治、养的圆融,“衡”与“通”的圆融,以及中医学与诸学科和多领域的圆融等。同时,圆融不单单是医生的职业追求,更是作为一个寻常人的生活之道、处事哲思。笔者认为,“圆”不是圆滑奸诈,而是性情的宽容与率真,圆而不满,收放自如;“融”则是学问的融会贯通,为人的和而不同。如此种种,说易行难,需要身体力行,久久为功。
任帅 李李/文
评论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