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成像手段,能够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身体内部图像,帮助其诊断疾病。然而在进行CT检查时,操作人员应遵守操作规范、注意相关事项,在提升图像质量的同时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一、CT检查应遵守哪些操作规范?
1.常规检查。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X线球管、探测器和旋转机架等CT机的核心部件,同时确认设备没有松动、损坏或其他潜在故障。通过这些检查,操作人员能够有效防止因设备机械故障造成的图像失真或患者安全隐患等问题。做好机械检查有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确保检查结果精确无误。
2.开机。操作人员要按照流程启动设备,首先打开CT机的电源,确认电源、电压等正常,确保设备正常启动。其次,操作人员应启动计算机并进入相应的操作软件,对冷却球馆进行预热训练,使球馆达到最佳使用状态。最后准备好进行图像扫描。如果开机不规范或操作软件未正确运行,可能会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导致扫描中断,设备损坏等。
3.登记信息。检查开始前,操作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询问患者是否怀孕或佩戴金属物品,提醒患者移除金属首饰、银行卡、电子设备等可能影响扫描的物品,以避免干扰图像质量。这个环节能够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同时保护患者的隐私。
4.调节位置。操作人员常规让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并根据检查部位或患者身体情况调整他的身体位置,确保待检查部位处于扫描范围内。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扫描的需求,调整检查床的高度和位置,保证图像清晰且不失真。操作人员要时刻与患者沟通,确保其舒适度并保持正确的体位不动,减少因患者移动而导致的图像模糊。
5.调节参数。操作人员根据检查要求,设置CT扫描时间,调整X线的强度、扫描角度以及扫描层的厚度,确保获取精准的图像。操作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型和检查部位调整X线球管的电压、电流,较胖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电压来穿透体组织。
6.开始扫描。设备和患者位置调整完毕,操作人员就可以启动扫描程序,开始CT扫描。在整个扫描过程中,操作人员需全程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没有异常发生,时刻注意扫描图像的质量,若有必要可以进行补充扫描。操作人员要登记扫描反应,及时解决扫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项操作既保障了检查的有效性,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扫描,保障患者安全。
二、CT检查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扫描前准备。在检查前,操作人员要核对患者信息,核实患者扫描前准备情况及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详细说明整个CT检查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配合进行一些简单的呼吸训练,同时让他保持正确的姿势,从而在扫描过程中获取清晰的图像。另外,操作人员需将操作室内的物品清理干净,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操作人员还要用防护用品为患者做好关键部位防护,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最后,操作人员让无关人员离开,关好防护门。
2. 扫描。扫描时,操作人员要按照医嘱,严格定位扫描区域,密切观察图像,判断是否需要额外的补充扫描。操作人员必须确保图像质量达到诊断标准之后再让患者离开。这不仅是为了确保检查的有效性,也是为了避免重复检查带来的不必要辐射。
3.扫描后记录。在完成CT扫描后,操作人员应及时询问、观察患者身体状态,确保患者安全。如病情危急,操作人员在确认检查图像、结果准确的同时,积极通知相关临床科室救治,并进行危急值登记。在进行三维重建、增强扫描或CTA等特殊检查时,应认真标注详细注释等信息,以利后续诊断需求。
4.控制扫描室环境。扫描室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CT设备的运作。如果扫描室的温度、湿度不符合要求,可能会影响设备的精度甚至导致其发生故障。通常,扫描室的温度要保持在18~24℃之间,湿度控制在30%~60%之间。操作人员定期检查环境条件,确保符合规定,从而延长CT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扫描的准确度。
淄博市高青县中医医院 刘宁宁/文
评论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