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燕萍
中风,作为常见性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日常生活中的诱发因素相对较多,如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有较大可能会诱发中风。中风症状主要有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或嘴歪眼斜,或出现突发性的剧烈头痛、头晕,更甚者还会出现晕厥、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另外,中风还有常见的呕吐临床表现,当头痛与呕吐并发时,患者往往会呈现喷射状呕吐症状。这些中风症状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中风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正确性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还可以改善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协助患者逐渐恢复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一、安全护理。中风患者在家庭康复护理过程中,安全护理居于首位。在家里应高度重视患者安全,防止中风患者摔倒。首先,患者所使用的物品,应放在患者拿取方便且不妨碍肢体活动的地方,让患者在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可以自如取用所需物品。其次,患者活动范围的地面应保持干燥、平坦,浴室、卫生间等区域应带有扶手,方便活动。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中风患者,需注意防范患者独自出门,并在患者身上配备相关的身份识别卡,注明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以防患者无意间出门后无法及时联系。最后,为了预防患者跌倒,家属应帮助患者开展平衡稳定性训练,正确转移躯干与四肢的力量,并及时与患者进行良性沟通。在患者恢复自主行走能力时,家属再减少陪同、保护次数。
二、卧床护理。若中风患者需要卧床休养,患者家属应注意协助患者及时更换体位,防止因久卧而产生的褥疮、肺炎以及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一般情况下,家属应在2~3小时范围内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并保持皮肤干燥、清洁,以及被褥的干净、舒适。在中风患者卧床护理期间,家属应帮助患者摆放体位。正确摆放患者肢体,可有效防止出现压疮和一侧肢体久压,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
三、饮食护理。中风患者家庭康复护理过程中,饮食护理极为重要。若是中风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则需细心护理,防止进食时出现噎食、易呛等现象。家属在准备患者饮食过程中,应避免太黏、太干、太硬等种类的食物,可准备酸奶、蜂蜜、香蕉、软烂状食物等,保障饮食结构的营养均衡,并侧重小米、玉米面等粗粮、蛋白质含量较高、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体系,以清淡为主,以防加重中风症状。家属在协助患者进食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形,选择合适的进食体位,预防出现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如不能卧位进食,则可扶着患者到饭桌旁或者坐在轮椅上进食,一般情况下鼓励自主进食。若是患者无法坐直,家属则需将患者的上半身躯干扶起,用专业体位垫、枕头、靠垫等辅助用具保持患者躯干与床之间的斜坡角度大于30°,头部稍微前屈;患者的下肢则是在膝盖处垫软枕,让患者腿部保持轻微弯曲的状态,防止身体下滑,以免影响就餐。另外,在进食速度上,需要注意每次的进食量不宜过大,可以先少量进食,再酌情递增,以进食状态协调进食速度。
四、运动护理。中风患者的肢体往往无法良好的活动,家属在家庭康复护理过程中,应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对肢体时常进行有规律、轻柔的按摩等,及时调整卧床姿势,防止久卧而出现瘫痪、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症状。中风患者在早期康复时,缺乏相应的运动,则有可能出现脚肿、小腿肿胀,甚至蔓延至大腿,时间一长,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因此,家属应注意帮助患者每天保持适当的活动,若是久卧,则可采取一定的向心性按摩,帮助患者活动下肢。若是可以自主活动,家属可每天陪伴1~2次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走等低强度训练。家属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鼓励患者自主进行脱衣、洗脸、吃饭等相关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五、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中风后,患者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较大的落差感,除了身体上的不适感,还容易出现焦虑、不安、消极等不良情绪。此时,家属应多与患者积极沟通,给予良好的安慰与鼓励,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引导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相应的康复训练。在家庭康复护理过程中,家属可以通过沟通、暗示、心理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心理进行疏导。家属还可借助音乐、运动、静默等心理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的情绪,消除内心悲观、易躁等心理障碍。
六、家庭康复护理的注意事项。(1)在家庭康复过程中,家属需注意用力适度,以免过度用力对患者造成拉伤、脱位等伤害。(2)在家庭康复训练中,患者及家属都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医生给出的建议,康复训练的顺序先从简单训练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再适当地增加训练难度与强度。(3)在康复护理期间,若出现原发病或并发症,应积极去医院进行相关治疗,按照医嘱予以按时服药,并坚持定期复查。
中风患者家庭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因人而异的护理过程,需要科学、正确地进行康复训练。必要时,家属应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家庭康复护理得到专业性的康复训练指导,共同帮助中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广州市海珠区海幢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李燕萍/文
评论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