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16:22 编辑:祁悦 [发表证书]
字号: A+ A-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刚打完流感疫苗没多久,还是没能躲过流感。实际上,流感疫苗的保护作用并非百分之百,这背后涉及多种科学因素。


1619531830993343.jpeg



流感病毒的“易变性”是首要因素。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病毒(如H1N1、H3N2)最易发生变异。疫苗的制备基于前一年的流行趋势预测,若当年实际流行的毒株与疫苗所包含的毒株不匹配,其保护效力便会下降。例如,若疫苗针对的是H1N1亚型,而当年主要流行的是H3N2亚型,接种者仍有可能感染。

疫苗产生保护力需经历一定时间。接种后,人体免疫系统需要2~4周的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如果在这段“空窗期”接触了流感病毒,因抗体尚未形成有效防御,便存在患病风险。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反应相对较慢,他们在空窗期内感染的风险更高。

个体免疫力差异也会影响保护效果。健康成年人接种后保护率较高,但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激素者等)保护率可能不足。部分人因遗传因素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较弱,也容易被感染。


1516198047614023.jpg

🏠广告| 一键订阅,老人养生 + 儿童健康 + 成人保健,全家适用


此外,还需注意“类流感症状”的误判。普通感冒或腺病毒感染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但并非流感病毒所致。这类情况并非疫苗失效,而是疫苗对其他病毒不起作用。

需要明确的是,即使接种后仍患流感,症状通常较轻,病程较短,发生肺炎等重症的风险也会降低。因此,流感疫苗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推荐老年人、儿童等高危人群接种。